上海、杭州游记

前言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说,在技术无所不能的前夕,互联网可以找到远比个人旅行能获取的更多信息,纪念品可以在网络上购到,占据大多数人旅行之大部分的人景合照可以由ps技术得到或ai生成。虽然我也同意目前技术还做不到完美,但倘若——我们就作这样的假设:技术若真发展到完美的地步,那么旅行的意义还余下些什么?毕竟大多数人的旅行基本只有拍照、品尝与观景。

有一个颇有哲学含义的定理这样是说的(米田嵌入),$A\cong B\Leftrightarrow \mathrm{Hom}(-, A)\cong\mathrm{Hom}(-, B)$。我想开始用感性的语言去解释这样的定理,在以往我可能会反对自己这种做法,但现在我的思想有了变化。

我们不妨把这叫作米田信夫的哲学:一件事物之完整内涵无外乎对其一切的感知。风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我走出图书馆,感受到了面颊的吹拂,便知道了风的存在;我看到树的摇曳,便知道了风的方向;如果我还恰好站在老家的麦田中,那风便拥有了形状……如果有人能穷尽一切的途径去观察这风,那他不多不少正好可以还原这风的整个面貌。

上海

上海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之一,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原因,因为我并不喜欢过于繁华的街道。三年前如果有人问我在静谧的乡村和繁华的城市之间选择一个作为居住地,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乡村。一方面是受父母辈的影响,我的父母都来自农村,而且多次与我谈到退休后的生活,他们都更想翻修农村的老房子后在那边生活。我从小几乎没出过省,甚至连学校所在的县都没怎么出过,整个人生轨迹就是从遂宁迁出后在罗江县城学校附近、金山镇口与成都的住处辗转,就仿佛我高中那三点一线的日常放大版,扩大到以年为单位的人生而已。因此我便凭着一些猜测加模糊的印象,认为乡村的生活应该更合乎我的口味。直到最近我才开始质疑起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我极度喜欢一款游戏《镜之边缘》,

杭州

做一首世俗的诗

距离上一次写博客已经过去近两年,说是写博客,当时更接近探索博客的各种主题,而实质的内容却没有。最近手头琐事终于告一段落,得来数月的空闲,遂想起重拾这段经历,想来自己这几年不缺乏经历,却缺了记录。

有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刻:If you can’t be a poet, be a poem. 我为自己的研究生方向选择了基础数学,而且是一个在基础数学中都算冷门的方向,有时候难免在夜不能寐时反问自己是否把路走太窄了。我一直深知自己在数学方面实在没太多天赋,仅凭年轻的热血就铁着头走到现在,虽还没撞到南墙,却时不时觉着前方有一堵障碍,我始终活在它的阴影之下,不知何时会碰上。

做数学就是写诗,这毫无疑问,无论是调侃为竞赛命题学的数学,还是做前沿的数学,都是在写一首首晦涩的诗,但我本科以来就很少体会到自己谱诗的乐趣,常常是对着一道命题作文无从下手,最后只得欣赏别人的作品。是否能顺利毕业呢,毕业后又何去何从,这些我都不敢去考虑,作为没有天赋的人走这条路,注定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最后拿着比同龄人普遍低的薪水。但是话又说回来,我失眠的夜晚,往往是困在更广阔的生与死的问题,那么既然人只能活这一辈子,还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稀里糊涂地赶路,岂不悲哉?一位老师讲过,一人所爱和所长重叠,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爱与所长,总要做出选择。所以既然我注定成不了诗人,那么我暂时选择成为一首诗。

回想这本科这三年的经历,我有一段时间像个中二少年一样,将自己伪装成沉浸在数学中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仿佛性冷淡。但逐渐的才意识到自己正值而立之年,却整日在泡影一样的世界中,错过了世界的太多美好,我又想到每天摸鱼学几个法语单词的日子里看到的一句话:La vérité ne se trouve d’ailleurs pas dans les livres, mais dans la vie. 真相不在书中,而在生活里。如果错过生活里的细节,那对自己灵魂的理解往往只存在自己大脑编造的幻象里,正如同学生没处在阶级斗争之正中,那对阶级斗争的理解也只存在幻想中,终日只会在网络上打键盘而已。

别人问我喜欢在乡村还是城市呢,一年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乡村,因为哪怕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我也没干过农活,于是总只是在幻想乡村中静谧平淡的日子,幻想自己喜欢一个人独居。但走过了更多地方后,我才明白自己其实离不开城市的喧嚣,我喜欢独处,但喜欢的是将自己置身在人群、车海中的孤独,喜欢将自己淹没在海量的故事与细节中,就像摩天大楼随机一层楼晚上的一盏灯,然后才终于明白小时候喜欢的一些游戏为何吸引我。所以我才说,想做一首世俗的诗。我做不到那些数学大师一样的超然世外,我离不开世俗的景色。